一、构筑学术交流新高地
中国物理学会始终坚持学术立会。面对2021年疫情反复的影响,学会及其分支机构坚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圆满实现了秋季学术会议的首次线上召开,与英国物理学会、美国物理学会联合主办高端专题会议,举办了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第十六届全国磁学理论会议、第十七届全国低温物理学术研讨会、第十九届全国相图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国际核天体物理大会等数十个学术会议。
9月22-23日,学会与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线上直播参会人数实时峰值达十万人。9月22日下午召开研讨会的"贺杨先生百岁华诞"环节,原国务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张杰,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清华大学原校长、高等研究院院长顾秉林致辞,校党委书记陈旭主持会议。9月23日研讨会"世纪物理情"环节由张杰理事长主持,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院士致辞。南开大学葛墨林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文小刚教授、复旦大学施郁教授、清华大学顾秉林院士、朱邦芬院士围绕杨振宁先生在科教领域的主要贡献进行了分享与探讨。在随后组织的圆桌讨论和学术报告中,13位知名学者应邀做专题报告。
10月22-24日,中国物理学会2020/2021秋季会议在兰州召开。由于会前突发疫情,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会议从线下临时改为线上召开。虽然组织过程曲折,但是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注册人数达6050人,创历届会议注册人数新高,累计超过25万人次参加线上交流。会议开幕式线下会场设在兰州大学,由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罗洪刚主持,秋季会议主席张杰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院士分别致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吴岳良院士、上海科技大学陆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韩秀峰研究员分别应邀做题为"自旋量子调控与交叉科学研究"、"超统一场论的基础&新科学革命的机遇"、"空间红外探测中的半导体量子物态"和"自旋电子学材料、物理和器件"的大会报告。会议共设21个分会场进行交流,会议期间还组织了中国物理学期刊专场报告会、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教学委员会会议、与APS编辑面对面等专题会议。
10月23-24日,学会与英国物理学会联合主办的"中英物理学会量子信息专题研讨会"成功举办。研讨会主题为"量子科技的发展与未来",采取线上方式进行,来自中国、美国、法国、英国、荷兰等国家的量子信息领域专家通过视频会议方式做邀请报告,超过5000人次参与研讨会直播交流。会议邀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范桁研究员、美国特拉华大学Marianna Safronov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Eleni Diamanti教授、英国Quantum Motion Technologies的Fernando Gonzalez-Zalba教授、荷兰代尔夫特工业大学Ronald Hanson等20余位专家做大会报告。
10月23-24日,学会与美国物理学会联合主办的"能源与可持续发展(Energy & Sustainability)专题研讨会"成功举办。会议采用线上视频会议方式召开,并全程同步直播,超过7500人次参与直播交流。研讨会围绕世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涉及纳米能源、热电、太阳能、电能存储等研究领域,邀请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王中林教授、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Jinsong Huang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孟庆波研究员等23位专家做专题报告。
2021年,学会在组织好各项学术活动的同时,积极推进科技期刊建设。11个主办期刊在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本年度出版和发行任务,努力提高期刊质量,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其中,《物理教学》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教育类核心期刊;《中国物理C》积极推动推动国际化发展,发表LHCb、BelleII、STAR等在内的知名国际大型合作组文章16篇,邀请国际审稿人数量占比达33%。同时,根据新的国家出版管理规定,在充分调研期刊学术水平、办刊质量等情况后,学会同意将《发光学报》、《量子光学学报》、《液晶与显示》等3个分会/专业委员会主办期刊变更为中国物理学会主办。
二、推动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
2021年,在疫情常态化的情况下,学会科普工作灵活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积极调动各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积极性,组织开展品牌科普活动,推进科普基地建设,加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5月6-10日,"第八届中国物理学会女科学家巡回报告会"在山西省举办。巡回报告团由来自13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6位女物理学工作者组成,先后在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师范学院、中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运城学院6所高校,和山西省实验中学、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做了38场报告,召开8场座谈会,吸引了2000多名师生参与。
为进一步打造学会的科普品牌,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精心策划了面向青少年和中小学科学教师的"蒲公英计划",通过协调和组织全国各科研机构、高校和地方物理学会的科普资源和教育资源,开展定向科普传播和培训活动。希望经过持续地探索和实践,在全国各地形成科普志愿者的组建和培训机制,与地方学会、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的协作机制,科普资源生产和传播机制。2021年,"蒲公英计划"以北京、天津、河南和甘肃为试点,开展了公众开放日、科技活动周、科普进校园、科普进乡村等线下活动15场次,线上活动6场。据不完全统计,线上线下活动参与人次超过5万人次。
为发挥学会专家人才聚集的优势,提升科学传播团队的科普公共服务能力,2021年学会以北京理工大学为试点,建设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效果,科学传播专家指导开发了1门科普培训课和5门科学传播课,形成具有物理特色的科学传播课程包,并结合新媒体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推广;举办科学传播团队交流活动3场、"周末科学传播公开课"13场,并结合时下流行的娱乐活动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创造性地举办"物理密室逃脱",用游戏形式传播物理知识,受到青少年的喜爱。
根据中国科协关于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工作的精神,学会开展"中国物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创建认定工作。科普工作委员会制定了《中国物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创建与认定管理办法》,并认定安徽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等22个单位为首批科普教育基地。
此外,学会的科学传播专家和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及时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做科普报告,响应参与全国科技周和科技月等主题活动,组织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参加中央电视台、科普中国、网易科技新闻等新闻媒体的科普节目制作,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积极推动物理领域科普工作在全国各地开展。
三、促进高水平对外科技交流
1. 国际组织
学会先后加入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AAPPS)等两个国际组织。2021年,向IUPAP缴纳会费计36300欧元,向AAPPS缴纳会费及AAPPS Bulletin赞助费共计5500美元。
10月14-22日,以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大学赵政国教授为团长的中国物理学会七人代表团参加第30届IUPAP全体大会,参会成员包括:IUPAP北京联系人、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吕力,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沈肖雁,前IUPAP计算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林海青,IUPAP执行委员会副主席王恩哥,女物理工作者委员会主任、IUPAP物理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金奎娟,以及物理学会副秘书长王进萍。大会完成了修订IUPAP章程等各项预定议程,决定第31届IUPAP全体大会将于2024年在北京举办,并选举产生了第30届IUPAP执行委员会和各专业委员会,金奎娟当选执委会副主席,学会推荐的15位专家入选各专业委员会。其中,金奎娟当选C13物理与发展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姬扬、汤超、姚志国、欧阳颀、常凯、赵建华、周树云、叶沿林、袁建民、朱少平、孙秀冬、管习文、常进、王孝群分别当选C2符号、单位、名词、原子质量和基本常数、C3统计物理、C4天体粒子物理、C6生物物理、C8半导体、C9磁学、C10凝聚态结构和动力学、C12核物理、C15原子、分子和光物理、C16等离子体物理、C17激光物理与光子学、C18数学物理、C19天体物理、C20计算物理专业委员会的委员。
学会组织六人代表团参加7月11-16日在线上召开的第七届国际女物理工作者大会(IUPAP-ICWIP),代表团成员包括:女物理工作者委员会主任金奎娟,副主任彭茹雯,委员陆颖、徐莉梅,学会监事朱星,博士生代表邓妙怡。会议共有来自70余个国家的近600余名代表参加,安排五场大会邀请报告和六个专题研讨会。金奎娟组织并主持"Women in Physic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专题研讨会,邓妙怡在该研讨会上分享了其学习和科研的经历与体会。陆颖和金奎娟做海报展示,介绍了中国物理学会女物理工作者的相关工作,彭茹雯做科研海报展示,徐莉梅代表中国物理学会女物理工作者委员会在"AAPPS Women in Physics Side-bar Meeting" 中做专题报告。
经学会推荐,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方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谌阳平荣获2021年度AAPPS-APCTP杨振宁奖。杨振宁奖旨在表彰在亚太地区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的青年科研人员,每年颁发一次,每次授奖3人。今年是连续第三年有两位中国学者同时获奖。
2. 双边及多边交流活动
学会在继续深化与英国物理学会、美国物理学会双边学术交流的同时,努力扩展与其他国家物理学会的合作。9月9日,中德物理学会座谈会通过视频方式召开。出席会议的中方代表包括: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赵政国、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沈肖雁、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吕力、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王进萍,中德跨学科重大合作研究项目中方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邹冰松;德方代表包括:德国物理学会主席Lutz Schr?ter、副主席Dieter Meschede、国际关系工作委员会负责人Ursel Fantz、学术会议和奖项工作委员会负责人Andreas Buchleitner,以及学会办公室主任Georg Düchs。会议双方各自介绍了本国物理学会的情况;交流了如何更好地发挥学会职能,助力青年人才成长、发展学生会员以及关注女物理工作者的状况等问题;商讨了今后双方科技合作、人员交往、青年人才培养、联合举办前沿论坛等方面的设想。
同时,学会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多边交流。1月25日,赵政国副理事长参加了2021年首场国际物理学会高层领导圆桌会议。出席本次视频圆桌会议的国际组织及各国物理学会领导人有: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主席Michel Spiro,英国物理学会首席执行官Paul Hardaker,美国物理学会首席执行官Jonathan Bagger,美国物理联合会首席执行官Michael H. Moloney,日本物理学会主席Tomofumi Nagae,法国物理学会副主席Guy Wormser,意大利物理学会主席Angela Bracco,南非物理联合会首席执行官Brian Masara,加拿大物理学会副主席Robert Thompson、执行董事Francine Ford,荷兰物理学会负责人Noortje de Graff,印度物理学会秘书长Vandana Nanal等22位国际组织领导人。会议讨论了新冠肺炎对全球物理界的影响,汇总了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问题,并初步探讨了合作解决部分问题的可能性。会后,学会与国际主要国家物理学会共同起草并于11月发布了关于物理学在全球绿色经济中的作用的倡议书。
四、启动学会智库建设
为充分发挥科技共同体和学术专业优势,学会在智库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参与遴选发布重大科学问题;从科技创新、高水平自立自强等重大问题中选题,举办首届全国理事长沙龙;围绕建设完善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开展学术评价规范研究工作,助力科技体制改革。
学会组织所属分会、专业委员会开展了重大科学问题、技术难题的征集、遴选工作,向中国科协推荐5个重大科学问题和2个工程技术难题。其中,学会推荐的"中微子质量和宇宙物质-反物质不对称的起源是什么?"入选中国科协2021年度重大科学问题,学会也因此被评为"2021年度优秀推荐单位"。围绕该入选问题,学会组织专家进行了中微子研究方向文献计量的国际态势分析,并于9月14日召开了专家咨询会议,研究讨论相关领域的进展情况、面临的主要问题等,形成《关于推动中微子质量和宇宙物质-反物质不对称的起源科学研究的建议》,从加强科研规划的顶层设计、尽快启动技术预研、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相关成果提交中国科协。
6月23日,中国物理学会举办首届全国学会理事长沙龙,沙龙主题为"《2021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来自15家相关领域的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等参会,张杰理事长主持会议。沙龙探讨如何针对美国的科技政策,以广阔的视野看待人类科学发展的格局和未来,规划中国的科学发展蓝图;探讨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如何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梯队建设上打破壁垒,寻找合适方式,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会议相关讨论成果整理为政策建议上报国家相关部门。
为助力科技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的改革,在科技部的协调推动下,学会咨询工作委员会开展了学术评价规范研究工作。委员会于10月13日召开专门工作会议讨论研究工作进展。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初步撰写完成了《物理学术评价规范建议》和《物理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提交科技部。接下来,两份建议将在修订完善后,向社会公布,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参考使用。
此外,学会中子散射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完成了"中国散裂中子源反角白光中子实验装置"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
五、实施科技经济融合行动
2021年,学会对接一大批仪器研制和应用方面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举办了"尖端科研仪器自立自强研讨会"和"医工结合创新合作对接交流会",并调研物理领域国产仪器设备的需求、使用、生产、研发等环节现状,为搭建国产仪器设备对接平台进行了预研。
4月21-23日,学会青年工作小组参与组织的"尖端科研仪器自立自强研讨会"在江苏溧阳召开,来自40余家科研机构的120余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参会。研讨会聚焦当下尖端科学仪器和相关产业核心受制于人的痛点,希望通过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深入探讨提高我国尖端科研仪器研发和转化能力。
7月31日,学会在北京举办了"医工结合创新合作对接交流会"。大恒新纪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副总裁宋菲君教授,清华大学物理系陈曦教授,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安定医院的骨科、消化科、神经外科、放射科、胸外科等临床科室医学专家,天津大学医学院教师代表,中电云脑(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技术人员及北京理工大学研究人员等25为专家参加。会议旨在进行医院技术需求与科研成果和产业技术的对接,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创新成果与医疗技术需求的双向融通,提供医工结合创新渠道。交流中,北京友谊医院苏楠等医学专家介绍了临床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天津大学专家报告了医学院的研究领域及成果,中电云脑(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对其医疗产品以及创新技术进行了展示。
六、努力打造物理学工作者之家
1. 中国物理学会物理奖
2021年,经各项物理奖评选委员会评审,中国物理学会物理奖基金委员会审议,决定授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白海洋研究员和吉林大学刘冰冰教授2020-2021年度中国物理学会谢希德物理奖;授予南京大学缪峰教授和清华大学周树云教授2020-2021年度中国物理学会黄昆物理奖;授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胡伟达研究员和华东师范大学曾和平教授2020-2021年度中国物理学会萨本栋应用物理奖;授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范桁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乔从丰教授2020-2021年度周培源物理奖。10月22日,2021年中国物理学会物理奖颁奖大会在线上隆重召开,方忠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持大会。颁奖大会为2020年度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王淦昌物理奖的9位获奖者,以及2020-2021年度谢希德物理奖、黄昆物理奖、萨本栋应用物理奖、周培源物理奖的8位获奖者颁奖,播放了颁奖视频。
为进一步提升学会的影响力、扩大物理奖项的覆盖范围,常务理事会同意将蔡诗东等离子体物理奖纳入中国物理学会奖项,并同意周培源基金会的提议,中国物理学会作为周培源物理奖的共同设奖单位。
2. 青年物理学工作者
为统筹学会青年工作,学会成立了青年工作小组,制定了《中国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小组工作条例》。工作小组作为学会内设工作机构,负责组织服务青年人才成长的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广泛联系青年物理工作者、全面负责学会青年托举工程。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郭建东担任青年工作小组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共计31人。
青年工作小组成立后的第一项工作是承接中国科协的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托举工程对有较大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32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予以三年的稳定经费支持。经申请,学会入选第六届(2020-2022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立项单位,获得2个资助名额。青年工作小组制定了《中国物理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管理细则》,组建了来自科研院所、高校的9位知名专家组成评审专家团队,从22位候选者中遴选出2位被托举人:南京大学唐峰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孙永昊。
为更好为青年物理学工作者服务,青年工作小组创建"青年学术平台"。学术平台面向工作于科研一线的青年物理学工作者,重点关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平台第一期活动为"自旋量子态调控科技论坛"。论坛于10月15-17日在大连举办,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单位的近两百位自旋电子学领域学者参会。同时,学会积极推荐青年学者参加各类交流活动。7月28日,学会承办了"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世界顶尖科学家与青年科学家对话"活动,活动邀请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格拉肖等三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学会青年工作小组秘书长方少波、青年托举工程人才孙永昊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阮曼奇代表中国物理学界青年科学家参与对话交流。
3. 物理教学及竞赛工作
2021年10月29-31日,由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教学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教学》编辑部和重庆物理学会共同主办的"第八届全国中学物理特级教师代表大会暨重庆市物理名师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召开。大会的主题为: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物理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名师的责任与担当。由于疫情原因,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精心安排了现场展示课、名师教学思想交流、创新实验展、专题报告、教研论坛、物理学科教研基地及名师工作室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教学交流活动。
面对新冠疫情的不利因素和防控严峻形势,物理教学委员会和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第3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组织工作。全国共有880365名学生参加了预赛,26576名学生参加了复赛理论考试,6740名学生参加复赛实验考试。竞赛决赛原定于10月21-27日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但因为疫情原因,推迟到2021年12月12-16日分省进行。这是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首次采用"分省设立考场,线下集中阅卷"的模式举办,为保证竞赛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公平公正,组委会做了大量细致工作:对所有考场的网络摄像进行全程监督,保证每个考场无死角;每个考场除安排本地的监考和巡考人员外,还安排1名第三方或外省的观察员进行现场监督;专门为中风险和高风险地区的考生单独设立考场。值得一提的是,身处疫情高风险区的宁波镇江处于封闭状态,为了其中3位考生,两位监考老师将年幼的孩子托付给朋友照顾,做好了被封闭隔离的准备。在组委会和各地方的共同努力下,决赛圆满完成,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共设立33个考场,参赛考生483人,参加监考、巡考的人员共计215人。决赛评出一等奖144名,二等奖168名,三等奖168名,以及总成绩最佳奖、理论成绩最佳奖、实验成绩最佳奖、女生成绩最佳奖等四项单项奖。本次竞赛决赛由江苏省物理学会、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苏州中学联合承办。
七、加强学会组织建设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中国物理学会与央视频道《纪录东方》栏目合作拍摄建党百年系列纪录片《光耀中华-中国物理学会九十年》纪录片,讲述中国物理学会九十年的光辉岁月里,一代又一代物理学工作者,接过前辈们手中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的火炬,不断探索、创新、奋斗、进取。中国物理学会党委定期召开会议,审议学会重大事项,并组织了党史学习教育、两会精神、总书记重要讲话等学习宣传活动。
本年度,学会共组织召开两次常务理事会议,一次理事会议,讨论并决定学会的各项重大事务。为进一步提高常务理事会的决策效率和质量、更好地发挥全国物理学工作之家的作用,学会对常务理事会议事程序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制度化建设方面,学会起草和修订了《中国物理学会组织机构组成及换届管理办法》、《中国物理学会分支机构管理条例》和《中国物理学会信息宣传管理办法》。在队伍建设工作中,学会办公室新增一位专职工作人员。
作为近年来发展迅速和前景广阔的研究领域,软物质和生物物理方向的科研队伍已达相当的规模。鉴于此,学会设立了"软物质与生物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李明研究员担任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同时,粒子加速器分会、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分会、质谱分会、表面与界面物理专业委员会、相图专业委员会、电子显微镜分会分别进行了换届改选,高压物理专业委员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变更了委员,《中国物理快报》增补了编委。
2021年,学会建成新版会员系统,会员申请、审批、统计分析等功能全部实行线上管理,正式上线学会官方微信公众号。得益于学会网站、公众号、E-CPS电子刊、各项学术活动等的多渠道宣传效应,会员新增规模较去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学会发展个人会员406人,收取会费共计336140元。同时,为提升会员服务品质,学会开展了扩大会员规模、建立会士制度的专题调研,为今后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的依据。
2022年是中国物理学会成立九十周年。学会将一如既往地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与各分支机构一道,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教学与竞赛、期刊出版、女物理工作者宣传,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工作,并组织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学会将积极筹备在深圳举办的"中国物理学会2022年秋季学术会议",与英国物理学会、美国物理学会等组织国际联合分会场;举办第39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并组织参加国际和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组织完成"第九届中国物理学会女科学家巡回报告会"、"第二届全国物理科普大会"、"量子计算青年国际论坛"等各项学术活动。
中国物理学会
2021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