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教育研究院代院长郭工宾先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潘国驹教授、北京大学朱星教授,以及台湾大学副校长张庆瑞教授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
台北教育研究院编译发展中心主任林庆隆介绍台湾学术名词审译的专业发展历程;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刘青介绍《中华科学技术大辞典》的编纂概要;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吴仲卿教授从中学教科书中物理名词角度,讨论翻译问题;中科院物理所曹则贤研究员从物理名词翻译的本源,举例讨论一些翻译原则;台湾东吴大学刘源俊教授针对已经使用的物理名词中存在不妥角度,探讨名词订定原则;中科院物理所吴令安研究员探讨新物理名词的译名原则;台湾应用科学研究中心关肇正副研究员报告如何加速编订物理名词;中国物理学会物理名词委员会主任朱星以“物理名词审定的传承”为题,回顾物理学名词发展史,提出新时代传承的思路。以上报告将于近期整理成文字,刊登在两岸物理学会的相关刊物上。
早在廿世纪初,光绪戊申年(1908年)由清廷学部审定科编纂、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物理学语汇》,1934年由国立编译馆编订、教育部公布的《物理学名词》等成为早期物理学名词规范化的范例。其后,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分别于1989年和1997年出版了《物理学名词》第一版和第二版。中国物理学会物理名词委员会于2015年底向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提交《物理学名词》修订本,共14000条,目前已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公布。
台湾方面传承1934年教育部公布的《物理新名词》(初版),分别于1971年、1990年和2003年进行了三次增订。2015年,进行网络版增订,共23061条。2015年,台湾教育研究院出版物理学名词(第五版)电子书,共收录22140条。
会议回顾了物理学界对于物理名词的审定原则和规范,研讨了物理学界名人泰斗所开创的审定方法,结合当代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带来的规范用语的新问题,提出将前辈开创的物理名词的汉语命名、释义的思路,与现代学术的创新、青年学人活跃的思想相融合,探索适于新形势下物理名词命名与审定的新形式。
与会代表将两岸物理名词工作分为以下五类:(1)物理名词对照表:包括两岸使用完全相同的物理名词;相同物理名词,但是有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区别;同一英文名词,两岸使用不同中文译文。(2)两岸物理名词差异表:一方已有中文译名,另一方尚缺。(3)新名词的中文翻译。(4)中小学教材中的物理学名词表,常用物理名词表。(5)两岸已经统一的译名,随着科学进步发现并不妥的词汇。
这五类工作的现状是:
(1)是工作重点。尽快将同一英文名词、两岸有不同表达的词汇进行梳理,通过沟通实现标准化。已经约定俗成的词汇,可保留原表达,以对照表形式予以公布。
(2)北京大学阎守胜教授已将大陆编译的5000余词条提交台湾编译馆,其中仅100余条台湾有译名,其余词条需要进一步核实处理。会议委托北京刘青和台北林兴隆协作处理此事。
(3)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物理学名词的审译工作,是未来两岸物理名词标准化的重点。潘国驹教授承诺,在南洋理工大学建立网络动态平台,鼓励物理学者和青年学生对新名词的中文译名进行讨论。此事委托北京朱星、台北关肇正和新加坡刘斐文联手进行协调。
(4)关于中学物理教材,阎守胜教授曾与台湾学者合作于2012年完成两岸中小学物理教科书名词对照764条,并经台湾编译馆整理后上网。两岸物理学界应继续保持沟通交流,持续进行对照并推广使用。
(5)由刘源俊教授提出,并得到与会专家的赞赏。此事也可通过南洋理工大学的互动平台,讨论和征集意见。
会议一致认为,两岸物理学名词工作应通过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网络平台等新媒体方式进行沟通;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在两岸物理学会会刊上发表物理名词的专题文章。
会议初步决定,第五届华文物理学名词标准化研讨会于2017年在北京举行。
(物理名词委员会主任 朱星)